黄昱宁怎么回事日语翻译:慢了小半拍

来源: 搜狐中国
2024-05-17 06:35:22

最佳回答

“怎么回事日语翻译”黄昱宁怎么回事日语翻译:慢了小半拍

顾真的藏书癖好一不砸钱,二不计算投资报酬,只凭着趣味与知识打底,一本一本地收。

顾真出书,邀我第一时间读稿,顺手写几句读后感。这当然是义不容辞的事。及至铺开校样,一页页翻下去,那种既熟悉也陌生的感觉时时在纸面晕开,我才意识到,下笔其实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。

熟悉是不言而喻的。说一句“我是看着顾真长大的”固然是从俗卖老,却也大致符合事实。顾真有温水一般的性情,慢小半拍的反应,以及对未来的不置可否。那年,我把最难的稿子——奥登的《战地行纪》交到他手上。过了一个月,他默默地还回来,用铅笔写了数十条修改意见,分寸拿捏得准确而得体,每一条都讲到了点子上。这就好比做一门手艺,我本来是因为虚长了几岁占了师长的名分,不经意间掂掂分量,学生居然早已无师自通——那种仿佛占了什么便宜的窃喜,至今历历在目。

由徒有虚名的“师生”到朝夕相处的同事,顾真一直都是最让我放心的那种人。我一直没有告诉他的是,当初让我一眼看中的,是他与生俱来的那点儿与时代稍稍隔膜却并非隔绝的气质。他坐得住,慢热之后也聊得开,更善于倾听。好几位与上海译文出版社维持了大半个世纪关系的“宝藏老人”,都跟他成了忘年交。以他的年纪,能稳稳地接住旧传统,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《书会说话》的书稿,就给了我这样一个纠正“熟视无睹”的机会。我向来知道顾真能编善译,也时常躲在“迤逦鸦”之类的风雅笔名之后,写一点隽永好读的散文小品。然而,于无声处,他已经攒足了厚厚一本,这却是我始料未及的。他的文章大致写文人书话,用慢了小半拍的节奏娓娓道来,很像与他平日聊天的口吻。但是此番细细读来,我对潜伏在这些平易温润的文字深处的结构,有了更清晰完整的印象。好比第一篇写戴斯蒙·麦卡锡的,以伍尔夫的讥诮质问开头,将“麦卡锡天赋异禀何以一无是处”作为贯彻全文的悬念,一笔一笔将这个人物勾勒完整。他的引用与叙述融汇交织,作者的态度几近于无,你得使劲辨别才能听见轻轻的喟叹,也就一两声而已。如此种种,倒是真有几分十九世纪英美散文的韵致。

《书会说话》里有相当一部分篇什,是从书里的世界跳脱出来,将视线凝聚在书这种物质的本身。平日在电梯里撞上顾真,他十次有八次揣着新到的快递。看他的神情,若用鲁迅那句“仿佛抱着十世单传的婴儿”来形容,一点都不夸张。每每此时,我就知道他又从世界的某个角落里淘来了某本旧书的好版本。顾真家里当然没有矿,因此他的藏书癖好一不靠砸钱,二没有投资报酬的计算,只凭着趣味与知识打底,一本一本地收,一点一点地把旧时光搬运过来。这份“得其所哉”的笃定,注入他笔下的一段段“藏书记趣”——讲那些插图的掌故,旧书店里的好导游,书痴的可爱情状。随手翻到哪一页,跟着他走上一段,都颇有祛烦降躁的功效。在我看来,这“慢了小半拍”的独特节奏,正是整部书的魂魄所系,也是书“会说话”的真正原因。(黄昱宁)

发布于:北京市
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
用户反馈 合作

Copyright ©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

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