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民网
人民网>>社会·法治

青年话题好像梦一场 | 室友关系:搭子、密友还是陌生人

本报记者 刘少华
2024-05-16 07:52:08 | 来源:人民网-人民日报海外版
小字号

最佳回答

“好像梦一场”青年话题好像梦一场 | 室友关系:搭子、密友还是陌生人

本版图片均由视觉中国提供   苍鹭(心理咨询师)   当编辑邀我写一篇关于大学生寝室关系的文章时,我脑海中浮现出的第一句话就是“感谢室友不杀之恩”,这个梗流行起来的时候,我自己还在上大学。一眨眼10年过去了,我很庆幸当年的室友还是亲近的朋友,对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掌握,加上毕业后的人生经历,也让我对室友关系有了新的感悟。   我读书时,班里曾专门开过班会讨论寝室关系,我仍然记得辅导员所说的,“室友不一定非得是朋友”。当时,很多同学都吓了一跳,觉得这个说法仿佛触犯了什么禁忌。现在回忆起来,我觉得辅导员能说出这句话很酷――直接、坦率、真实,并且勇敢地打破了我们对团体关系的刻板预期。辅导员还说:哪怕不是朋友,大家也要学会在同一个空间里相处。那时我并没有完全理解这句话,也想象不出“能够在同一个空间里相处却不做朋友”的寝室关系会是什么样子,现在我觉得,恰恰是因为“在同一个空间里相处”没有具体明确的标准,我们每个人才有机会试着去定义自己和室友的关系,这也使得探索寝室关系成为了一个有意义的学习过程。   面对寝室关系,我们可以求助于一些宽泛的指导框架,例如“求同存异,学会包容”或是“及时沟通,不积压矛盾”等。不过,探索最适当的室友相处模式,归根结底需要依赖于我们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。相比于“寝室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”“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去探索和定义我们的寝室关系”或许才是更值得关注的议题。   我想到的第一个方法,是“全方位价值契约”。这个方法常常被用在团体心理咨询中,咨询师会让团体成员积极探讨大家在团体里的行为准则,然后在达成共识之后一条一条地记录下来。虽然咨询师会向团体成员介绍全方位价值契约的概念,并总结和记录契约内容,但真正对契约作出决定的人是团体成员。我想,这在寝室关系里同样适用。虽然没有团体咨询师,但是只要寝室成员开始积极思考“我想怎样和室友相处”,并且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偏好,争取达成共识,这样的交流就能起到积极的协调作用。   契约条款可以是具体的行为,比如“每周六下午一起打扫寝室卫生”或者“每天十一点之前熄灯”,也应该包括一些宏观的目标和规范,比如“室友之间相互帮助,促进彼此的成长”或者“尊重彼此的边界”。当发生冲突的时候,寝室成员可以回顾这份契约,一方面以此提醒自己在寝室里建立健康关系的本意,另一方面也可以把冲突作为契机,进一步优化室友关系的框架与模式。   另一个有帮助的方法是“第一人称陈述”。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诉求,并且避免对他人的指责。和全方位价值契约不同,这个方法并不要求全体寝室成员的参与,每个人都可以单独实践和练习,并且可以用于任何类型的人际沟通之中。具体来说,在练习第一人称陈述的时候,要用“我”作为每句话的开头,比如“我看到了”“我听到了”“我感受到了”“我希望”“我想要”等。   举例来说,如果一位寝室成员睡觉很晚,并且在室友们都已经休息的时候才去洗漱,甚至弄出很大的声响,很可能会让室友感到不爽。这种情况下,“你有完没完了”的表达方式很可能会激化矛盾,在早上起床后大声洗漱吵醒室友的“报复”行为也会引发更多的冲突。如果实践第一人称陈述,则可以说,“我昨天入睡之后听到你洗漱的声音,没休息好,心情不怎么愉快,如果你之后可以早些洗漱,或者声音小一些,对我会很有帮助的”。这个方法看起来很简单,但是要想在情绪激动的时候也坚持这样的表达方式并不容易。另外,它也可以帮助我们表达一些非常脆弱的感受,比如,当一名寝室成员缺席了室友生日聚餐时,过生日的寝室成员可以说,“我注意到你参加了另外几个室友的生日聚餐,并且非常用心地准备了礼物,你缺席了我的生日聚餐也没有告诉我原因,我觉得自己好像被你忽视和疏远了,感到有些受伤”。最初练习第一人称陈述的时候可能会觉得有些笨拙和尴尬,这是很正常的,等到习惯了这种自我表达方法,就会顺畅很多。   很多学生在设想自己的寝室关系时,常常会模糊地期待一段积极的体验。但是,这份关于积极体验的期待,很可能是“事情都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发展”,而这多少有点不切实际。相比于想象中的全然正面的体验,也许更值得我们期待的是“有意义的体验”。在一段有意义的体验里,可能会有一些困难的、不舒服的时刻,但年轻人恰恰能从这些经历里学到很多,比如定义自己的人际关系风格、学会表达脆弱感受的方法、设立健康的人际边界……这些学习将会让人受益终身。想和室友成为亲近的好朋友,需要一些可遇而不可求的缘分,而在和他人的近距离互动中发现自己,成为自己,却是我们更可能通过努力实现的成长。   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   就算亲密 我也要和你划清边界   殷锦绣   毕业季快到了,有人在和室友拍毕业照,几个人一起摆出温馨或搞笑的姿势;有人在和室友策划旅行,在天各一方之前留下纪念;但也有人等不及毕业,就想要“拉黑”室友了。网上甚至有这样一个浏览量破千万人次的问题:“你的室友能让你反感到什么地步?”在这个问题下,许多网友分享了自己的大学宿舍生活经历:室友偷用自己东西;室友半夜吵醒大家;室友和别人对象交往过密;室友非得拉自己参加不想去的活动……   这些吐槽,也给仍在或即将进入宿舍集体生活的孩子们提了个醒:该怎么妥善处理和室友的关系呢?   其实,大家对室友的吐槽,多半是因为对方入侵了自己的个人边界,使大家感到不适、反感。室友间的人际边界包含许多方面,首先是物理边界。有人喜欢“搂搂抱抱”这种身体接触,而有的人反感,这就是物理边界的不同。在宿舍里,空间划分也是常见的物理边界。虽然大家都住在同一间宿舍,但床铺、柜子等通常是分开的。有人会用床帘、柜锁、桌上置物架等,更明确地划分自己的物理边界,但也会有人对此不以为意,直接撩开床帘找人,或随手就把自己的东西放到别人的“领地”。   与之随行的是财物边界。室友之间借用日用品、学生卡都很常见,但如果时常不告而取、用完不还,就越界了。网上曾经有个热梗,“一百元钱放宿舍一周还在原地,一袋开封的薯片放宿舍一中午就空了”,大家用这个梗来描述室友之间的亲密。但对一些人而言,就算关系再亲密,也不喜欢别人用自己的东西、吃自己的零食,这也是非常正常的财物边界。   情感边界则没有那么明显。很多宿舍会有夜聊环节,而夜聊难免互相八卦,聊各自的情感经历,或是各种不太公开的爱好。但有人不愿意听或不愿意说这些,如果其他室友坚持要聊或坚持追问,就冒犯了他们的情感边界。   时间边界的越界在大学生中也比较常见。大学中有各种课程、讲座、学生活动,大家总想拉个伴儿和自己一起参加,室友就常常充当这个伴儿,但有时我们可能会忽略一点:或许室友根本不想做这件事。   也许有人会认为,宿舍里的个人边界看起来都是琐碎小事,说出问题反而让人觉得矫情。但如果没有划分清楚,室友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行越界了,就会带来不舒服,彼此的关系也会在沉默中逐渐受损,最后谁都不开心。所以,学会和室友划出健康的个人边界,是很重要的。   根据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健康服务中心网站提供的资料,健康的个人边界有这样几个特征:重视自己的意见;不会为别人妥协自己的价值观;适度分享自己的信息;了解自己的需求,并能沟通争取;能接受别人的拒绝。总之,各方面都是适度的。   而不健康的个人边界,则有两种极端。一种是刚性边界的人,他们会和别人保持距离,既不分享,也不求助,同时也避免了被别人拒绝的可能性。另一种是“多孔的人”,也就是容易侵入或被侵入。他们会过度干涉别人,同时也会过度依赖别人。他们通常很难拒绝他人,哪怕对方已经不尊重自己了。   那么,要怎样建立健康的个人边界,做到和室友们既亲密、又不冒犯呢?   首先,要明确自己的个人边界。边界问题说小也小,因为宿舍里的边界问题往往都是各种琐碎小事;说大也大,因为这些事情背后,折射的是自己的价值观。你最看重关系中的什么要素呢?你喜欢怎样度过空闲时间?思考这些问题,可以帮你更了解自己在人际关系中想要的边界。   明确了自己的边界后,也要和室友们沟通,彼此多加了解。比如,哪些评价或者笑话会让彼此觉得不舒服?大家相处时各有什么“雷点”?对于这些问题,要冷静、具体地说清楚。举例而言,说“如果我说话时被打断,我就会觉得不被尊重”,就比说“我最讨厌不尊重我的人”要清晰得多。沟通的时机宜早不宜迟,刚认识时尽早说开,比积累几年误会后再去沟通简单多了。   当大家把问题说开以后,可能还需要时间过渡、彼此习惯,这段时间就需要互相提醒,重申边界,共同让宿舍氛围更加舒适。当然,如果你不小心越过了别人的边界,在对方提醒你时,也不必感到过度不安、急于辩解,表达歉意并且之后注意就可以了。   理想的宿舍关系是需要用心经营和维护的,明确划定个人边界,能帮大家度过健康、愉快、令人满意的宿舍生活。   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   宿舍的“事故”终会成为故事   葛容辰   临近毕业,倒数几次推开宿舍虚掩的门,门上的“福”字一如往常,桌上堆满的鲜花还没舍得扔,曾经送给室友们的新年小铃铛在床边“叮当”作响……只是我们,即将迎来离别的时刻。   曾经,我们遥想这一天时还是嬉皮笑脸的,合计着每人要收拾出几十个箱子,要从床底下掏出多少丢失的耳机和隐形眼镜。然而,在即将惜别的前夜,无比思念的却是最寻常的时刻,是不管多晚回宿舍,推开门总会迎来的那句“回来啦?”   时间倒回2020年我们收到宿舍分配通知那天,全院的同学都在大群里“捞人”,看到同样的门牌号时要激动好久,赶快加上好友、拉起宿舍群,群名也是全员翻遍全网热梗,精挑细选出来的。   初见的那天,我们排着长长的队挪进宿舍楼,听来自五湖四海的室友操着不同口音进行自我介绍,互相奉上家乡的特产,拼命给彼此留下最好的第一印象。我还记得,有位室友高中管理严格,她来大学的第一天,就习惯性地叠起了豆腐块。有意思的是,一周后,她便成功被我们“同化”,从此再也没有好好叠过被子。   不到一周,室友们的床帘、蚊帐也纷纷支上,迅速隔开了6个“小屋”,就像默默挂上“闲人免进”的牌子。但一拉开床帘,常有各式小零食映入眼帘。“Surprise!”某个室友总会从旁边的帘后露出脑袋说:“出去玩给你们带了好吃的!”听到这话,一天的疲惫一扫而光。   第一年,每个人的生日活动都是室友们特地拉了小群精心策划的。那时,即使技术欠佳,我们还是会乐此不疲地互相帮忙化妆、修眉。但后来的我们,逐渐奔跑在互不相交的轨道上,实习、保研、考研、申请……我们越来越忙,回宿舍的时间越来越少,生日也是一切从简,甚至逐渐忘记。   之前,有位室友常常成为宿舍争端的“矛盾源头”。最“剑拔弩张”的时候,整个宿舍看似平静,实则暗流涌动、貌合神离。这位室友“只许州官放火,不许百姓点灯”,以及“严以待人,宽于律己”的行事风格酿成的种种冲突,让人觉得室友关系简直就像正处在离婚边缘的夫妻,一回“家”就要小心翼翼、如履薄冰。   那位室友离开后,我们终于能够“非暴力沟通”,不再内耗,逐渐变得亲如一家。我们会互相迁就、彼此尊重,有人生病或是备考要早点休息,大家都会很有默契地提早关灯静音。周末的夜晚,我们还会躺在床上一起玩“海龟汤”推理游戏,然后结伴穿过走廊去洗漱。   4年,就这样转瞬即逝,好多无脑而有趣的小插曲在即将分别的时刻涌入脑海:过年时,边看春晚边开启的线上聚会和抢红包;室长被迫转发的全员脱单朋友圈;第一时间分享的恋爱烦恼或是放假通知;一起研究讨论的《甄

(责编:计算机证书都有哪些)

分享让更多人看到

返回顶部